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声音的产生”P68—P70。
【教学目标】
1.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
2.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材分析】
本课是《声音的产生》的第一课时,其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根据活动的内容,要确定好活动的形式,精心设计好活动的过程。一定要保证学生观察、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知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情分析】
对于声音,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学生虽然已能分辨许多种声音,但对声音的产生却又不太了解。为了使学生弄清“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我设计了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验证的多个实验,务求使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 “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索机会,让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橡皮筋、直尺、小鼓、音叉、吉它、镲、乒乓球、绿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问题
1.师: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地听听,看看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音频:4种声音)
请睁开眼睛,说说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
2.师: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生活中,你还听过什么声音呢?
3.师: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将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齐读课题:“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安静地听声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无处不在,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聚焦了探究的问题。]
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
1.师:大家喜欢听音乐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段乐器演奏,请欣赏。
(播放视频:小提琴、古筝、架子鼓)
2.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乐器的声音是分别从哪里发出来的吗?
请你上来边指边说。
3.师:为什么弦和鼓面都能发出声音?究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看看声音的产生到底跟什么现象有关?
4.师:同学们的桌面上都放着书和笔,请同学们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5.师:请你说说是怎样使书(笔)发出声音的?(敲击、碰撞、摩擦、摇晃)
6.师:既然这么多办法都可以发出声音,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发声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进行假想,既有利于建立科学概念,也培养了学生想象推测的能力。]
三、现象汇集,达成探究共识
1.师:在科学研究中,有了猜想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发声材料,有“橡筋、小鼓、直尺、音叉”。(边说边拿出来展示)
2.师:我们要利用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看能得到什么结论。(出示实验报告单)
实 验 报 告 单
序号
研究的物体
发声时物体产生的'现象
结论
1
橡筋
橡筋发声时,
我们认为发声的物体
2
小鼓
小鼓发声时,
3
音叉
音叉发声时,
4
直尺
直尺发声时,
3.师:那么,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呢?谁来告诉大家?
4.师:老师也给同学们两点要求,我们一起读一读:
实验 要 求
【强调】每做一个实验都要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5.开始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6.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通过间接观察的方法感受振动现象。指导重点:
(1)刚才同学们汇报演示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见橡筋、尺子发声时都在振动。但是,却看不见鼓面在振动。请问:你是怎样感受到鼓面在振动的呢?
(2)有什么好方法能让大家直接看到鼓面在振动呢?
(让学生尝试在鼓上放些绿豆,感受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3)师:同学们,你还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看到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呢?
(4)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乒乓球,你们能不能利用它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呢?
[设计意图:小鼓动、音叉发声时看不到振动,教师引导学生在鼓面放东西和用音叉弹开乒乓球,“再现”了鼓面和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探究间接证明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推理的严谨性,培养科学思维的灵活性。]
7.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发声的时候,橡筋在———(生:振动) ,鼓面在———(生:振动) ,音叉在(生:振动),钢尺在———(生:振动)。
8.师:那么,其他东西发声时,是不是也在振动呢?下面,我们再来试一试。请同学们拍拍桌子、跺跺脚。有振动吗?
师:老师还有问题想考考大家,我们平时说话、唱歌的声音是从身体的哪个器官发出来的呢?(示声带图)说明喉咙里有两条声带。
师:让我们把手放在喉咙的位置,一起发一个音,看看有什么感受?
师:现在,你能解释喉咙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9.同学们,我们观察了这么多物体的发声现象,其实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谁知道? ……此处隐藏28746个字……?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3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在开始上课时拿出二胡)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胡)前些天,吴老师学会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老师拉得怎样?(想)。
2、教师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断后问:老师拉得怎样?可以给老师一点掌声吗?
二、作出假设,初步验证。
1、刚才大家听了老师拉的二胡,还鼓掌了,这拉二胡和鼓掌都发出了声音,你们能猜猜看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猜测)。
2、刚才同学们做了很多大胆的猜测,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同时用课件揭题)。
3、学生利用牛皮筋进行分组实验。
(1)、(教师拿出牛皮筋)请看,老师这里有一条牛皮筋,既然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最好呢?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实验的方法。
(3)、刚才大家讨论出了很多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老师认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学两手拉开牛皮筋,另一位同学用手来拨。当然,用这种方法我们要注意这样几点(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4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