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雷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生字,会用“渐渐地、越~~~越~~~”造句。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学文,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重难点:
1. 学习生字、新词、认识雷雨前、中、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8课:雷雨(齐读课题)
(二) 复习生字
师:看来你认真读这篇课文拉!那老师再考考你们,你们和文中的生字交上好朋友了吗?出示词语:蜘蛛、蝉、彩虹、黑沉沉、垂下来、越来越响、压下来、逃走。(指名读,开火车读)
师:看来生字也难不倒你们,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吧!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叔叔是怎样写雷雨的天气变化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94页,用心地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雷雨的?(雷雨前、中、后的顺序)描写雷雨天气变化的。
(四)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师:你们知道吗?雷雨来临之前有什么感觉?大自然是什么样的?
生:很热、闷、燕子飞的很低、刮起大风、天气昏暗……
师: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请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1~3段,边读边思考雷雨前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① 天色昏暗,天气闷热。第一自然段,根据“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指导朗读:(出示)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这句话?如果一个很重的东西在你头顶上这样压下来离你很近,你感觉怎样?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一自然段?能不能乌云再多一点?压得再低一点?(指名读)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诗人李贺的一句诗: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乌云好象要把城墙给压塌了。(出示)这是诗人采用的夸张手法,并没有真正把城墙给压塌了,但也就是这满天的乌云压得__,也就是这黑沉沉的乌云压得__。
② 风大。第二自然段,从“①忽然.②吹得树枝乱摆.③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蜘蛛,你们为什么要逃跑呀?(生答)
师:说的有道理,看来这风来的不但大,而且还很快呢!
③ 闪电一亮,雷声响。第三自然段:指名读:出示句子比较:闪电亮,雷声响。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有什么不同?“越来越”说明闪电亮的程度和雷声响的程度是随着时间而加大的,你能用“越来越~~~~”说句话吗?谁能把闪电雷声读出来?(我给你们配上音乐)师小结: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雷雨来临之前的样子(天色昏暗,天气闷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一切的一切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2 学习雷雨中
师:下面请听老师来范读描写雷雨中的部分,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师配乐范读)。
师:你想象到了什么?(生答)我们再来看一遍。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雨中景象的呢?谁来读读?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雨中的情景:开始雨下得特别急,特别大,后来雨越下越大,窗外的一切都看不清了,最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指名朗读)
师:说的真好,那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觉体会读出来吗?。出示“渐渐地”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雷声和雨声慢慢地,一点一点变小的过程就叫渐渐地)。谁来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给“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意思不变?(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大家试着添加“渐渐地”一词,可以放中间,也可以放在后面、前面等,谁来读?
①小树长高了。②天气冷了。③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④我懂得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师:大家表现的可真棒!掌声表扬。
(下面我们一起读读4.5.6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电闪雷鸣的雨景。“哗、哗、哗、”读得要重,停顿短一点,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声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3 雷雨后
师: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哗,可这会呢?我们来看一下(出示7.8自然段)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看看谁在雨后部分收获最多。
(生答)
训练说话:
池中的青蛙在呱呱叫什么呢?(瞧!荷花开了……)蝉叫了,你听,它在叫什么?(多么清新的空气啊!)蜘蛛,你又回来了(我要织一张比以前更美的网。)……还有吗?大自然中其他的动植物呢?(小草:我觉得这场雨给我换了新衣服。果树:这雨真大,我喝饱了水,一定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给大家尝尝。树叶:雷雨过后,我们的衣服更干净啦!花朵:这一场雨下得真好,给土地灌饱了水,让我们开得更鲜艳了。)
师小结:好美的.景色啊!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雷雨后的情景,我们再次来感受那雨后美丽的景色吧。齐读:
师总结:雨是一种自然现象,雨更是大自然的精灵,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少无穷的乐趣啊!你听,出示歌曲……
四:拓展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鱼虫,大自然就是一副多彩多姿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为你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走进大自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相信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课后作业:
留心观察这一周的天气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雷雨》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二、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 ……此处隐藏26227个字……顺序往下找才能保证你找得全面不遗漏。
A.乌云(文本: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随文识字“乌、黑、压”,体会“压”的运用之妙
师:乌就是一种颜色——黑,当我们形容一个东西很黑的时候,还可以把“乌”和“黑”连在一起用,叫——乌黑。比如你见过乌黑的什么?(头发,眼珠子,煤炭等等)当这个东西特别黑的时候,还可以把这个词语连说两遍——乌黑乌黑。这是黑的古文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底下有两团火→四点底,三根出烟管冒出黑色的烟雾,中间的一根出烟管最长)。这乌云不仅仅是“黑”,而且还是——“黑沉沉”。
师:老师这里有瓶水,我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比一比哪一瓶比较沉?为什么?(因为里面装满了水。)雷雨前的乌云为什么也是黑沉沉的呢?因为乌云里布满了雨水,而且重重地往下——压。那老师的这片乌云应该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放教具)
(出示乌云压顶的图片)抬头看看,厚厚的乌云重重的朝我们的头顶压下来,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感受读一读吗?(指导朗读)
B.树上的叶子蝉
(蝉另一个名字叫做“知了”,可是下雨前“一声不吭”,当蝉不再唱歌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下雷雨了)
C.大风(文本:雷雨前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指生读(指导朗读,这阵风说来就来)此时你走在吹着大风的街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D.蜘蛛(文本: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体会“垂”的用法。(压下来垂下来)师:谁来读读这两组词?(指生回答)
师:请你做做这两个动作。(压:用力往下按,特别有力量;垂:物体的一头往下掉,轻轻的)再读一读。
师:老师奖励你们全体玩一个填词游戏,敢不敢?注意,第一看准图片,第二你们说的和老师说的要变成一首儿歌。什么什么压下来?什么什么垂下来?
师:蜘蛛为什么要垂下来呢?(起风了想要快点逃走)
②引导学生利用板书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引导学生谈一谈感受(沉闷、不安、害怕),带着感受读1—3自然段,指生评价。
同样是雨前的景物,作者也描写出了变化,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③借助板书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并背诵第一至三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垂:平撇——等宽写短横——垂露竖——长横——第一笔横起笔处写短竖内收——第一笔横收笔处写短竖内收——横稍长——横平行
乌:高起笔写短撇——横折钩折内收——竖折折钩折内收——长横
黑:竖在竖中线上,第八笔比第七笔长,四点底均匀排布,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
压:土的下横长于上横也要长于厂字头的横,点要压在长横上。
《雷雨》教学设计15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我们要感受的会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你听,他来了!(播放雷雨录音)他是——雷雨,相机板书课题:雷雨。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雷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引发想像: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雨前、雨后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出示视频《雷雨》听课文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学平台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散文方法识记,扩词。
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压”"垂";用换偏旁记住“虹”等。3、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4、小组读课文,互相正音,评价。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细读梳理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四、学习写字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3、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
总结
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由于文章篇幅较短,所以把整课的写字任务安排在这一课时,集中时间和精力。引导观察,分类指导,突出了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一、回顾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字词的掌握、读书的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二、研读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如: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组内充分交流互动,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展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