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子李教学设计15篇(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刷子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刷子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和着琴声、蘸浆、包袱、露馅儿”等词语。
2、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3、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绕口令——《俗世奇人》述说俗世不俗之人
一、解课题,初识“刷子李”
1、有一句话同学们可能都知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为我们记载了许许多多民间身怀绝技的奇人。(师板书:奇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刷子李。(课件出示题目,板书:刷子李)
2、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干粉刷的、姓李)
3、质疑课题
4、明确学习目标(为什么叫刷子李?奇在哪里?)
二、读课文,了解“刷子李”
1、学生自读课文,发现并感悟,用笔划出刷子李神奇的地方。
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词语,请小老师带读:包袱、蘸浆、露馅儿、和着琴声。
3、交流刷子李的'“奇”:
a、“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从“单坐着”和“升天”体会到刷子李的粉刷技术好。(效果奇)
b、“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白刷不要钱。”
从一般粉刷匠与刷子李的比较,刷子李黑衣无暇,体会到“奇”(规矩奇)
c、“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的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匀匀实实:特别匀称厚实。刷子李刷出的墙壁“效果奇”
d、“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请学生想象着手里有一把刷子,“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学生刷,体会到刷子李的潇洒、神奇。(动作奇)
e、“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什么叫“天衣无缝”,想象(效果奇)
4、a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出了刷子李的奇。对于刷子李的奇,冯骥才也有自己的论述(课件出示:刷子李之“奇”在于做派奇,规矩奇。他手艺出众,挥洒自如,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制定了近乎苛刻的“规矩”,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独特的规矩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成为粉刷行内响当当的奇人。——冯骥才)
b、我们总结的和作家的一样,为自己鼓掌(擦掉?)
c、为什么叫他刷子李
刷子李就是这样一个奇人。在民间如果某个行当里有个手艺人有某种独特的手艺,我们就这样称呼他,这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尊重。谁来概括一下这种称呼方式。(用他的行业,再加上他的姓)
d、列举:泥人张、风筝魏、刻砖刘。(去掉?)
刷子李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想象刷子李刷墙时的风采。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
看了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是的,他们都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人,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出示课题:刷子李
齐读、把第二个字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3、从课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姓李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技术高)
4、是的。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
二、初读课文
要求: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难读的)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随机板书:技艺高超
四、感悟文本
(一)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刚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刷子李是个粉刷技术非常高超的人,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2)出示第一自然段
(3)自由读边读边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刷子李的技艺很高超?
(4)交流:
a:如同升天一样美
感受到什么?(如同仙境)技艺高超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b:干完活,绝没有白点
1、你见过粉刷吗?是怎么样的?干粉刷匠身上没有白点,难吗?
2、但刷子李粉刷时却引读2、3句
3、奇不奇?哪里奇?板书:规矩奇
刷子李简直是跟黑较上了劲,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黑衣无瑕)
(5)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去看看刷子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超的技艺?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哪个自然段是写刷子李刷墙时的情景?
(2)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3)生汇报,师出示
匀匀实实一道白
啪啪声里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4)请同学们读读这几句话,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看看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句
1、指名读
2、你感受到了什么?(抓匀匀实实透亮清爽)
3、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第二句
1、指名读从他的朗读中你关注到了哪个词语?(悠然悠然)
2、从这 ……此处隐藏19984个字……边思考的读书习惯,使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至结尾,画出最能表现刷子李”奇”的语句。可以按顺序档出序号。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训练浏览的能力以及快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交流重点句的理解:
1.刷子李干活前有什么”奇”的?
预设: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果然”一词照应的是前文的哪一句呢?
预设: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这就是前后照应,关于传说中他的穿着印证了
2.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手艺高?谁来读你画的句子。
预设: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刷子李本领强。
预设:刷屋顶粉浆肯定会掉在身上,没有人一滴不掉,但是刷子李就是能做到。
(将“屋顶尤其难刷……一掉准掉在身上”字体变红)
这一段红色部分完全可以不写,直接写刷子李刷得好不就行了,为什么要这样写?
预设:这样写更能表现出刷子李本领比别人高。
预设:这样一对比,就更显出刷子李本领高。
小结:作者正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刷子李手艺之高。
3.谁来读读刷子李刷墙的动作?
预设: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从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刷子李干活很轻松自在,悠然自得。
预设:刷子李把这份枯燥的工作做得很有趣味。
你能读出那种悠然自得的节奏吗?
4.这墙到底刷得好不好?谁能用书上的语句来说一说。
预设: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个人读,女生读,男生读。
这一句也照应着传说中的一句话。谁来读。
预设: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小结:好的作者写文章总不忘前后照应。
5.刷完屋顶,刷子李的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请你读一读相关语句。
预设: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这一句照应着传说中的哪一句呢?
预设: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传说中是这样,现在证实跟传说中一样,不是该用“果然”吗?怎么用”居然”呢?”居然”什么意思?这透露出曹小三怎样的心理?
预设:“果然”是跟之前自己的预料一样,”居然”指出乎意料。这一个词流露出曹小三之前对刷子李是半信半疑的心理。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的丛林,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深入到字里行间。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语言的精妙,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6.曹小三之前半信半疑,现在呢,眼见为实,不得不信。接下来,曹小三的心理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当他看见刷子李身上有白点时,他想: ;当他知道那是一个小洞时,他想: 。
板书:怀疑—相信—失望—佩服
曹小三由最初的半信半疑到相信,突然又失望,最后更加由衷地佩服师傅。(用曲线画出示意图。)
小结:故事一波三折,我们的心理也是一波三折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既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感受一波三折的写法
1.其实这个故事写到曹小三”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曹小三已经信了,我们也信了,就可以结尾了。为什么要写后面的内容——就是第7-10自然段。是不是画蛇添足?
2.不要急于回答。请大家再次阅读第7-10自然段,边读边想。请4位同学来读。你觉得这四段是不是画蛇添足?
预设:当然不是。这样写更吸引人往下读。
预设:这一部分,更突出刷子李的本领高。
预设:这样写让故事显得曲折,好看,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预设:这一部分让人虚惊一场,结果出人意料,很有意思。
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越曲折越吸引人。结尾出人意料才让人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朱光潜先生说:“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通过对比,能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高明和精彩之处,体会一波三折的表达效果。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既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再次感悟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1)阅读《张大力》
冯骥才善于讲故事,而且讲得高明、精彩,一波三折,还喜欢在关键处来点曲折。想不想再读一个冯骥才先生的故事?请大家阅读《张大力》。(文章内容至第8自然段结束。)
(2)猜测故事结尾
接下来你们来猜故事的结尾,谁来说说。
预设:张大力拿银子离去。
(3)探讨作者的结尾
故事这样结束平平淡淡,像条直线,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想不想看看冯骥才先生的结尾。请接着往下读:(屏幕出示)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
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
凡举起此锁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设计意图:同类阅读,让学生再次感受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用生动的情节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强化学生对这一独特表达方法的认识。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推荐阅读《俗世奇人》
张大力的故事和刷子李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使人物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故事都出自同一本书《俗世奇人》。文中还有很奇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且课标还明确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