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认识两个偏旁“反犬旁、宝盖头”。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
2、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
教学准备
1、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观察自己和同学影子的变化。
2、太阳光和影子关系的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学习2个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2、能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3、通过对“影子”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忆课前“踩影子”的游戏,说说玩后的感受:(如:你是怎么做的或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读课题,注意轻声的读法。
3、学习生字“影”。有一个小朋友叫京京,他和我们一样做过踩影子
的游戏看着这个字,说说怎么记住“影”字。(京京在太阳底下玩,那三撇就像他的影子。)
二、学习课文
1、师范读课文。
京京不但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影子,他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听听?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借助拼音,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要求会认的字圈出来。
⑵借助拼音,把要求会认的字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前、后鼻音和翘舌音的字:影、前、常、跟、着、朋。)
⑶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⑷开火车读,检查读音,共同正音。
⑸自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3、细读课文,学习字词句,理解课文。
⑴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这两小节分别写哪一幅图?
(2)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集体交流,随机看课件,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看课件演示、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影子的位置跟太阳的位置正好反。
看图说一说: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理解“前、后、左、右”。)
4、质疑、释疑。
⑴学生质疑。
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它指谁?)发动大家动脑筋解决问题。
⑵自由探究。
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
⑶交流汇报。
在交流之中学习“黑狗、常常、跟着、它、朋友”这几个词,懂得影子
和黑狗有相似的地方:颜色黑,常常跟着主人转,非常亲热;“它”指影子,影子陪我上学、放学,就像我的.好朋友。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动动脑筋,学习认字
1、学习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跟老师说一说偏旁名称。2、找一找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狗、它。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3、学生根据画面说说怎么记住“黑”字。
4、读词说句认字:用“跟着、朋友”分别说一句话。
5、辨字、认字:贴上三个头饰(男孩、女孩、动物的头)老师一个个指过去说:“他、她、它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到底是哪个tā呢?谁能从这儿找字贴上去?”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自己读读课文,想办法记下来。
2、边读边做动作,加深对课文的记忆。
3、看课件,老师引读课文,指导背诵。
4、学生自己背诵课文后,背给同桌听,会背的奖给自己一颗星。
五、课外作业
把生字读给家长听,把课文背给你的好朋友听。
继续观察:在哪儿能看到影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一步理解方位。
2、学写三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3、激发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一读课文,再现课文中的生字。
2、开火车认字、词:影、前、后、它、跟着、黑狗、朋友。3、会背课文的同学站起来,背背课文。
二、观察说话
1、说给同桌听: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我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是()。
2、全班交流。
3、小组认字比赛。
以五人为一单位,拿出各自准备的生字卡片,围成一圈,让圈中间的同学介绍手中的字。
如:我的前面是马字,一匹马的马;我的后面是友字,朋友的友;我的左面是飞字,飞机的飞;我的右面是鸟字,啄木鸟的鸟?
如果有说错的小组成员可及时纠正,比比谁说得又快又对。
三、指导写字
1、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学写“鸟、飞”。
教师利用一截电线,由“竖”弯成“竖折折钩”,在动态演示中帮助学生了解笔画形状,知道是一笔写成的。
2、让学生找一找三个生字中带有这个笔画的字,书空。
引导学生分辨“鸟”和“马”的区别。
描红“鸟、飞”仿写。
3、学习新笔画“横斜钩”,学写“飞”。
复习“横折弯钩”,想一想,哪个字有这个笔画?
比较“飞”和“九”,引出新笔画“横斜钩”。
看教师范写“飞”,跟教师书空,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交流在田字格中写着两个字要注意哪些笔画。
书写练习,个别辅导。
四、继续激趣,引导探究
1、激趣:学了课文之后,你还有什么有关影子的问题想研究(或教师提问)?
2、预设: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什么时候影子很清楚,什么时候影子很模糊?
什么时候 ……此处隐藏16742个字……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看到几个儿子?揭题:三个儿子
二、初读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认识它,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②再读故事,边读边想,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2、检查识字状况
3、生字会认了,这些句子会读吗?
(出示下列句子,其中生字加红,这些句子也是课堂上要多次用的)
如: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但是他。
4、读下面的句子,练说“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句式。
5、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但是他。”)
(指名生读)
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四、写字
1、请学生说说哪个字书写时要注意。
2、示范写“胳膊,晃荡,停”几个字。
3、指生上来板书,指出优缺点。
4、学生书写。
听课评析
本课教学中,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这一点十分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