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司马光》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二、巩固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三、课后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妈妈( )下班了。 这辆汽车开得真( )呀! 我有一( )橡皮。
《司马光》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 ……此处隐藏21541个字……说,并理解意思。
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用笔圈出文中人物的动作。(戏、登、跌、去、持、破)指名说。师圈画。
2.品读句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是什么意思?生说。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叫——(戏于林),在池塘里嬉戏呢?原来,这“戏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戏、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读——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呯——”地一声,掉进了瓮中,水很深,一下没过了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没/水中”你不妨读得快、急。
3.品读句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猜猜看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说。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小朋友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XX,一儿XX……”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干什么?生说。这“持石击瓮”要读得迅速有力,才能显得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破之”呢?你就长舒一口气吧,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所以读地慢些——破——之——,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儿——得活——。
4.师生合作带着语气读课文。
5.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说。生说师板书。
6.司马光真了不起,想记住这个故事吗?自己先试着背一背。生自由背诵。填空形式集体尝试背诵。
小结延伸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司马光》这篇课文,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孩子;我们还第一次学习了文言文,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延伸: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篇用文言文写的《曹冲称象》,想不想读一读?(下发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曹冲称象》)喜欢的话课后去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文言文
机智勇敢插图
冷静沉着注释
《司马光》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提问: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提问: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提问: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站起来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自由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