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习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复习教学设计1中考复习正在紧张进行,5月4日(青年节)按照学校安排,我进行了《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本节课我选取了诗歌鉴赏中的一个小的专题――古代咏月诗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现结合课前设计、课堂授课及课后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如下:
一、说课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一般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是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又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学生而言有着比鉴赏现代文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学生面对诗歌鉴赏有畏惧心理,怕做这类题目。有时满怀信心地做了,也拿不到多少分。特别是对民族学生学生更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根据甘肃省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考试内容,具体到本课的具体复习
教学目标有二:
1.了解设题特点。
2.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学生实际及诗词赏析中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本课的复习重点如下:
1.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因为是复习课,所以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是识记积累,二是讲练结合。因为是专题训练,且复习课堂容量大,为了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预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制作了导学案。同时为了让听课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有直观的了解,并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制作了典雅、优美的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与课件相得益彰。
二、课堂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按“积累”、“理解”、“赏析”、“应用”四个环节进行。
“积累”环节为预学阶段,让学生在课前积累课内外关于写“月”的诗词。课内展示由基础稍差的学生展示,课外积累的诗词由基础好点的学生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环节是把学生积累的诗词按主题进行分类,诗歌按主旨主要分四类:一是思乡怀人;二是蕴涵边人的悲愁;三是蕴涵时空的永恒;四是喻人事之悲欢离合。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按主旨将积累的诗词进行分类,并对四种类型中的典型诗词进行适当讲解分析。从而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第三环节进行实战演练阶段,让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主体部分,计划安排20分钟,对四首诗词(两首课内,两首课外)进行鉴赏,鉴赏的题型包括词句理解、意境描绘、主旨把握、名句赏析、技巧分析、品味炼字等六个方面,涵盖了初中诗词鉴赏的所有考点。两首课内阅读计划用时8分钟,两首课外阅读计划用时12分钟。
第四个环节是应用环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写一段话,字数200字左右。要求其中要用到至少二句古诗词。要运用恰当,情景交融。引导语如下: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轮回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温柔的狂热,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三、课后反思
(一)对本次教学的反思
1.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反思
因为是毕业班的复习教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很明确,教学环节也尽量简单,教学方法以讲练结合为主,这样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加大课堂容量。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较成功的。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课的时间安排初步设计是,情境导入2分钟。诗词积累8分钟,课内诗词背诵4分钟,课外咏月诗词积累4分钟。理解环节5分钟。课堂主体也就是诗词鉴赏20分钟。应用拓展部分4分钟,课堂小结1分钟。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诗词积累环节略有点拖沓,超过初步设计的8分钟。诗词鉴赏部分由于时间较为紧张,所以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够,上成了习题讲析课,缺乏对诗歌的充分挖掘。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较为出彩的一个环节,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让学生展示,深为遗憾。从整体来看,课堂时间紧张,应在诗歌的选择上再精一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
3.对学习效果的反思
从学习效果来看,本节课完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积累了至少8首关于咏月的诗文,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并从答题技巧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但由于时间紧张,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所以学生的活动不多,只是展示了答案,对于为什么这样做,是怎样考虑的,还有什么不足等等没有进一步去探究。
(二)对古代诗歌教学的反思
除了本节课的得失外,在古代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点自己的思考。
1.重视学生古典诗词的积累
九年级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点诗歌鉴赏的技巧,但相对诗词积累较少。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不用说诗词赏析了。古典诗词是中学课本中的精华,教师指导学生适当地阅读课外的诗歌,体会优美的语言,如画的意境,品味诗歌或凝练或间远或含蓄或空灵或雄壮的美,领会诗人的情怀,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古典诗词在中考试卷中以两种课型出现,一是诗词默写,一是诗歌鉴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诗词积累得多的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也较强。而诗词积累较少的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可分析的素材,所以一般诗词的鉴赏能力也较弱。所以应引导学生积累古代诗词。根据2012年新的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古诗文为70首,中学阶段共65首(篇)。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力有很大帮助。九年级学习紧张,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交流、探讨诗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也就事半功倍了。
3.培养学生关注意象的能力
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通过意象可以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写景诗更是景情境的结合如“唯有南来无数雁,与明月,宿芦中”这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用“南雁”“明月”“芦苇”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 ……此处隐藏26040个字……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A [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A [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B [解析]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知识回顾:
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
1.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3.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5.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复习教学设计15教学内容:
教材77—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出示: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形餐桌,它的直径是2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和谁有关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习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1)学生可翻阅课本,并简要记录各节要点
(2)小组内交流。
(3)整理知识点:
内容
知识要点
举例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2、小组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整理结果,汇报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完善补充。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基础知识
(1)圆是平面上的()线图形。()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3)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4)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剪下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判断:教材79页的6题。
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3、解决问题:
(1)79页的4题:明确场地的直径是8+1+1=10m
(2)79页的9题:仔细观察图,明确四个扇形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半径1m的圆。
(3)79页的10题:
提问:操场跑一圈是多少?
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加上正方形两条边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判断题
(1)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2)半径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扩大8倍。()
(4)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中,圆的面积最大。()(5)半圆的面积就是圆面积的一半、()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2、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的1、2、3、5题
小组内评价。
3、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