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5 16:05:09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1

课题:《项羽之死》

学习目标:

1、 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杀的原因,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3、 体味精彩语段,理解重点、难点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学习重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史记》及司马迁的相关常识。

2、 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3、 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学习内容和过程: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搜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资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2、作品简介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史学与文学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文学上,它不仅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而且为所有的'文学形式成功地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史记的体例: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录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

3、背景简介

项羽,中国秦末反秦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在吴中举兵反秦。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进入关中后,与刘邦明争暗斗,鸿门宴上双方暂时和解,项羽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项羽死后,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8、《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杀的原因,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3.体味精彩语段,理解重点、难点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美人和之() ②骑能属者()

③田父绐曰() ④自度不得脱()

⑤被十余创() ⑥麾下()

⑦瞋目()

2.辨形组词。

①垓赅 ②阕阙③麾魔④靡糜

3.词语释义。

(1)四面楚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斩将搴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史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全书__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本纪、____________书、____________表、____________世家、____________列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假字。

(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江亭长

6.解释古义异义。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此处隐藏15049个字……词解读。

教师结语:有着“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后训练】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