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然而,在保护生存环境日趋重要的今天,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文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设计理念: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样的赞叹?
独立研读课文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归纳:
远:许多株一簇簇
榕树大
近:一株干:不可计数绿
根:垂伸茂盛
枝:卧富有生命力
叶:翠绿堆
⑶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设计理念: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演示课件(群鸟齐飞图,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⑶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设计理念: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设计理念: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设计理念: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二、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质疑。
(在质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师生共同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 ……此处隐藏31680个字……“隙”字右上部分的“”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C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在黑板上批改。
5、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景色既美又多,令人眼睛顾不及全看。后来,多用来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看都看不过来。
注意:“不禁”的“禁”读jīn;“颤动”中的“颤”读chàn,“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意思?
(提示:“天堂”本意是某些宗教教义中,认为正直的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泛指美好的生活环境。)
2、作者和他的朋友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提示:两次)
三、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一段(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三段(10-13):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四段(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四、学习第一段(1-4)
1、师:这四个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去“鸟的天堂”的背景。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去“鸟的天堂”?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傍晚
2、作者在这四个自然段里描写了去“鸟的天堂”前傍晚的景色。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师:作者在这四段里,主要写了哪些事物?从这些景物描写,我们看到了怎样的黄昏景象?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太阳 灿烂的红霞 白茫茫的水 平静的船 优美的桨声 ——宁静的黄昏
师:作者描写景物,既描写了它们的颜色,如:红霞、白水,又描写了它们的声音,如:桨声很有规律像是音乐,既有静态描写,如:天边的红霞,又有动态描写,如:船在水面上移动,桨在水中划。在宁静的氛围里,这些动态的描写更令人觉得环境是多么的宁静。
五、学习第二段(5-9)
1、学生朗读5-9段
2、师:作者在一个宁静的黄昏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第5-9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大榕树
3、师:请把描写大榕树的有关句子划下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4、作者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树叶:伸到水面上 绿得可爱 不留一点缝隙 绿得耀眼
树干:看不出主干 枝干不可计数
树枝:枝上生根 有些树枝垂到水面
树根: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 像木桩
5、作者主要突出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特点: ① 大——只有一株,但枝干无数
② 茂盛——树叶不留一点缝隙 ③ 绿——绿得耀眼
6、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如何展现大榕树的生命力。
注意: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么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这一句中写树叶的形态:“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说明了树叶的什么特点?
(提示:“簇”“堆”说明了树叶多和茂盛。)
师:这一句中写树叶的颜色:“那么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绿得耀眼,说明了树叶的什么?
(提示:说明了树的生命力旺盛。)
7、师:这棵茂盛的大榕树,朋友说它是“鸟的天堂”,为什么呀?
(提示: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窝。)
师:那么,作者有没有见到鸟?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提示: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8、师:这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经历。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部分的内容。
(提示:这一次,作者见到了茂盛的大榕树,但是,只听到鸟扑翅的声音,没有见到一只鸟。)
9、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是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第一次印象。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一定很失望。)
六、学习第三段(10-13)
1、播放《鸟的天堂》视频,让学生体会鸟的天堂的情景。
2、学生朗读10-13自然段,并思考:
①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
②上一次,作者很失望:鸟的天堂竟然没有一只鸟。这一次,作者有没有看到鸟?
3、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早晨
4、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见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现在,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是不是又失望而归?作者有没有见到鸟? (提示:见到了。)
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榕树,作者着重描写了大榕树,写它很大,很茂盛,叶子很绿。我们看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是树还是鸟? (提示:鸟。)
5、请学生把文中有关鸟儿描写的句子划下来,给有关的动词加上着重句。
6、学生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儿?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数量——热闹、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体形——大的、小的
颜色——花的、黑的 姿态——叫、飞、扑
7、作者主要突出了鸟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特点:多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准确地表明了这里鸟儿众多的特点,这个词是“应接不暇”。
七、小结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傍晚,这时“鸟的天堂”很安静。作者着重写了鸟儿生活的大榕树。作者主要采用静态描写。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早晨,这时“鸟的天堂”很热闹。作者着重写了鸟儿欢腾的情景。作者主要采用动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