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7 20:29:10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 )+椅子= 轮椅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

看《自相矛盾》视频。

【动画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成语,感知到了矛与盾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里进行的是字理教学,将学生的生字书写指导和生字识记变得更有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同时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11个生字,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25、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受。】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⑷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⑸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⑹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⑺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面对学生对“左抵右挡”可能会有的片面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模拟比赛的情境,在教师不断的“刺”与学生不断的“挡”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方法巧妙,学生一定会记忆终身。】

⑻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⑴有个铁屋子就行了吗?请同学们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看看发明家又想到什么办法了,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练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⑵集体交流。

预设:引号的特殊含义,履带的图片解释。

5、创设情境,复述过程。

⑴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详细周密的思考,一步步发明了坦 ……此处隐藏28139个字……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是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设计意图:教学不仅要举一反三,更要融十为一。紧扣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训练的切入点,将阅读的理解、语言的感悟、明理的过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 屋 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设计意图:板书的功能在于理清文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简介、明了。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坦克上战场的录象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饿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已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教师打出坦克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坦克,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资料,谈谈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趣的是世上的很多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比如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研究飞翔的奥秘从而发明出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书上的这位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出坦克。他是怎样受启发发明出坦克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较流利,圈出不理解的饿字词。

引导学生字词的质疑,讨论答疑。

左地右挡:左右抵挡,抵抗。

招架:抵挡。

履带:装在车轮上的钢质的链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教师起个头,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的饿同学站起来接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鼓励用笔在书上做出相应的记号,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用“~”画出。

(3)坦克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用文中一句来说明)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茅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也展开了小组自学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通、集合。

二、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1.讨论上节课的自学题。

(1)题: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a.找出在文中哪一节?(第2节)

b.指读第2节→众生简评朗读。

c.质疑: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题: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

他又作了哪些改进?

a.指出在文中哪些段落(3、4、5节)

b.指读3、4、5节→众生简评朗读→鼓励学生带感情朗读。

c.质疑: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无法进攻,行动也不方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指名回答

b:看坦克在战场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c:引导学生说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题: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和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引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该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三、小结

发明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和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好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

《《矛和盾集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