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一去二三里》这篇识字课文巧妙地把一至十数的数字镶嵌其中。
学情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难点: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意境.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一) 激趣导入
1、 数数拍手游戏。
2、 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 学习古诗
1、 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 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 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 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 交流感受
7、 课间操
8、 与学习伙伴合作,一位读古诗,一位指图中的内容,轮换合作,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9、 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 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 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 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3) 用攀高峰:认读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还会说一(二、三、四……)什么?
(四) 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2、 请小朋友把三个生字在书中描一描,边描变想:这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
3、 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 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一、指导看图 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较热烈,当学生说到看到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时,我就马上进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学的人文性。可是,在学生说话时,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事物的特点,如:( )的小桥,( )的桃花,( )的房子等等。可见说话训练不到位。
二、诵读课文 理解字义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努力营造着一种让学生想读,要读的氛围,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但如果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能及时地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问:当你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认识笔画,指导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我在教学时没有范写一个,书空一个,再临摹一个,而是三个字一块儿范写、书空、再临摹。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 ……此处隐藏16545个字……走是几座亭台错落地排列着,他们身边的小路旁开着各种美丽的野花。
2、两个小朋友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他们多高兴啊!谁能读出他们那种高兴的'心情?(指名读,学生点评。)
3、他读得非常流利,但是还不够高兴。下面听老师读一下,感受一下,怎样读出小朋友高兴的心情。(教师范读,指导停顿和重音。)
4、下面老师找同学来读一读,谁读得最有感情,老师就为他把这幅图画再挂上去!
5、指名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直到学生能够读出诗歌的声韵,把图画挂上去,盖住诗歌的板书。
6、背古诗,边背边想象诗中的景色。
四、指导写字(课前认识田字格和三线格)
1、观察生字一共有几笔,每一笔是什么笔画,在田字格中占什么位置,找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边指导、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样子。
2、伸出手指书空:学生一边念笔顺、一边书空。(例“木:一笔横、二笔竖、三笔撇、四笔捺。)
3、在课本上描红,并仿写几个。
4、找写得好的和写得有问题的进行评议。
5、学生在三线格本上进行书写。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15【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从文本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全体学生,在平等、合作、探讨中国共产党同进步。在看、听、说、读、练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把握母语学习规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道结合,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内容的推进、练习设计的提高都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教材简析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进入汉字世界的起始篇目。学生刚刚结束拼音的学习,刚好能够利用拼音识字学文,学有用武之地,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文字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释放了他们的好胜潜质,因此学生是兴奋的、踊跃的。所以,利用情境、结合拼音识字、诵读是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创设一种和谐、平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变“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步人诗境。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人情人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
2自读自悟,了解诗意。让学生不断地在自主朗读、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享受审美的乐趣。
【预设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读读、认认、说说。
情感与态度: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热爱祖国文字,受到语文素养的熏陶。
【教学重点】
结合情境随文识字,读通古诗是本课时重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古诗,感受童谣意境,积累语言是本课时难点。
【学前准备】
教师:课件、拼音卡片、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
【预设流程】
一、复习拼音,揭示课题
1、出示数字拼音卡片,认读,复习拼音拼读。
指名拼读,点评,读对了将卡片奖给学生。
2、走进汉字世界,说明汉字的作用。
3、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讲解“里”的知识。
4、指名读课题,齐读。
二、指导看图,初识课文
1、出示图画,按一定顺序观察。
2、指导看图(从右到左,从远到近)说说图上画的有什么?
随机出示图片认识亭台。认识花、烟村。
3、小结图画内容。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我们宋代诗人邵康节看到这幅图就写了一首诗《一去二三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2、出示要求,然后读书。圈画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诗。
4、师范读,生认真听,特别注意不会读的`字
四、学习生字,理解诗文
1、出示12个生字,请学生一边圈画一边试着读一读。
2、出示图片,圈得对不对。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重点指导“三、四”声母都是平舌音,“十”声母是翘舌音,对比读,读准“四”和“十”。
3、单独出示数字生字,认一认,说说你的发现。
4、去掉拼音,出示篮球运动员的图片。看运动员身上的这些数字是什么?认识篮球队员身上的生字,按顺序读,倒着读,学各种声音读。
5、游戏一:学生把两手摊开放在桌子上,出示那个数字,学生赶紧做出该数字的手势。
6、游戏二:看图填数字,把一到十的数字发给学生,老师出示图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学生拿着数字上台,说:“你的朋友这这里。”全班一起读图片下的词组“一头牛”……
五、步步推进,背诵古诗
1、出示图片,把生字宝宝送回到古诗中。大声朗读。
出示带拼音的古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
2、出示去拼音的古诗,怀着美美的心情读一读。
3、引导背诵:填空背——接下句背——背全诗——指名背。
4、小结。
六、欣赏《对数歌》,拓展提高
【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四
五六七八九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一是通过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学生自由表达的习惯。二是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学得轻松、用得愉悦。三是充分利用课件识字、多种形式记住生字的音、行,通过运用,体会学生字的价值。
2、注意了知识的层次性,由浅入深,教学的展开顺势而为,拓展生成水到渠成。
3、注意了组织教学,教学活动收放自如,因此课堂自始至终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