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这一课时的主要环节
一、导入,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二、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认读词语,写字(三个生字)
四、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一环节出示了三个问题
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批注。
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在“为什么要草船借箭”这一块块儿,女生较多。我看了两个平时学习成绩挺不错的女生,他们把草船借箭得原因归纳为:两军交战,需要弓弩。很显然,她们对课文理解的不深入,没有抓住关键,也可以看出她们没有读过《三国演义》。而男生普遍表现不错,他们大多数能概括出草船借箭的原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想接机陷害诸葛亮。而且有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能联系名著本身,不局限于这篇课文。这一点不错。
五、不同角度讲故事
课文中设计的人物有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四个人物,我让孩子们任选一个角度,讲述故事。ZJX同学很积极,最先来讲。他是从周瑜的角度来讲的,讲得很认真,但是他的讲述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如果是周瑜的话,中间诸葛亮的准备过程以及密谋过程,在诸葛亮“借”到箭之前,周瑜是不知道的,他是事后才知道的。
对该生的讲述漏洞我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希望其他同学引以为鉴。但由于时间关系。只有这一位同学讲课故事。
回顾以上教学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困惑:
1.五年级的生字词教学不应是重点,没必要单独拿出来,而是融入到读课文的过程中,在读中认识,读中感悟。重难点字的书写必须放到课堂,但可以换一种形式,比如,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写会不要出错,然后听写,全对有奖励。这样驱动可能战果更好。
2.读还是太少了,不扎实,导致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
这个问题很严重,几乎每节课都存在,但由于赶进度又时常忽视,哎!可是进度是主要的吗?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语文能力的真正提升才是最重要的啊!两个课时讲不完就三个课时讲嘛,没有人规定所有的.课必须两个课时讲完啊!
3.讲故事的环节不应该放在这里
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只是初步了解,此时就安排从不同的角度讲故事显然不合理,这个环节应该放到第二课时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之后,这样,近两个课时的学习,读课文美容立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讲起故事来更轻松一些。
那么这节课的这个环节应该怎样改进呢?应该在第四个环节学生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个结果之后,让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发展顺序讲一讲这个故事,岂不更好!
4.尊重学生的认识和表达
在交流故事的经过时,我总是显得没有耐心,随意打断学生的理解发言,只因我觉得他们讲得太细了。而课堂上不应该老师把学生的发言往老师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上靠。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存在困难,何不给学生搭起一个支架呢?比如填空式、关键词提示等。而且过渡引导的时候要发挥双重作用:既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又要点明文章的关键所在。
明天的课一定要让充分阅读充分交流!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今天我给学生上《草船借箭》一课,学生兴趣盎然。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高效课堂,自主合作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此处隐藏13570个字……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氛围,优化教学情境,并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教授好知识,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从教材入手,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不能对教材照搬照抄,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教材。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文章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直到结尾才令人如释重负,继而禁不住拍案叫绝。在教材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思想。通常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是借箭的原因,前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借箭成功,后果是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不得不认输。从全文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怪不得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在教学时,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说,这让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诸葛亮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那么,对周瑜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诸葛亮完不成任务,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所以,他必然十分关注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众所周知,诸葛亮虽然堪称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诸葛亮虽然料定鲁肃会帮忙,鲁肃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没有告之周瑜。在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三天时间,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饭吗?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以说是因为好胜心强。既然要自己胜,则必然要对方败。所以,周瑜应该是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文中也确实写到了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那么,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课后,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是蠢才,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当然,作为后人,我们无法知道罗贯中当时的想法,也不能要求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一点瑕疵,何况罗贯中也写到了“瑜大疑”,只是没有详细说明周瑜怀疑些什么,我们当然也无从考究。但是,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来造箭,即使我们也会产生疑问:诸葛亮怎样来完成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呢?那么,作为一代名将的周瑜,他怎么会没有产生疑问呢?难道周瑜真的是蠢才吗?当然不是。那么是因为“当局者迷”吗?我想也不应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得而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干超群。教授本课时本人以新课改为指导,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然后再深入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打桩机:
在本课教学时,我重点选取了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进而加深了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教学时,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读书不够。更多的时间是在回答问题,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读,以读悟情。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且太少。新课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样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3、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然。今后要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仔细推敲。
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争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一样,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