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7 20:29:1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在繁华的扬州街市中心有一座寂静的院落。它隐没于寻常的民居之中一点都不起眼。但是在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他就是朱自清先生。走进这座民居,中间的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旁边是一副对联,曰:“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对联为书法家康有为所书。“开张”,形容词,指雄伟开阔之貌。“天岸”,天之涯。“天岸马”,一跃而至天涯之马,天下良马之最佳者。“人中龙”,人中之俊杰也。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朱自清,足见他是何等杰出的人才啊。古语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的风采。

二、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三代定居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上大学时,她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文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散文家。朱自清的诸多散文中以《背影》《荷塘月色》最为出名,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2、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中华大地。作为一名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感到十分压抑和苦闷,中国究竟何去何从,理想和光明究竟在何方?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踏入了这片静谧的荷塘,心有所感,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

煤屑()独处()酣眠()鷁首徐回()踱步()闰儿()敛裾()霎时()媛女()蓊蓊郁郁()倩影()袅娜()荷锄()含情脉脉()

三、诵读文章,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全文共是10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立的内容,请找出作者行踪的语句,描绘出作者的活动轨迹。

【明确】缘起(第1段)□→去荷塘(第2、3段)□→观荷塘(第4、5、6段)□→离荷塘(第7、8段)□→踱回家(第9段)

因而,文章的`划分便一目了然了:

第一部分:(1)写观荷的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四、再次诵读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请大家找出最明显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并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不加掩饰的直接抒怀,显示作者内心的苦闷、烦乱。②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为下文出游荷塘作铺垫)③此句是“文眼”,放在篇首,一锤定音,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萦绕在作者内心的苦闷思绪?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里。

赏析:这里感慨自己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赏析:“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的现实心态,透露出一丝喜悦之情。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赏析:“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感染作者,依然不能摆脱绵绵的愁绪。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赏析: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仿佛像插上翅膀飞离了这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暗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赏析:江南是自己的故乡,自己在那里成长,想江南是乡思的流露。作者本想用乡思来慰聊自己的愁苦,结果沉痛的现实压得他无法如愿。

(此处或可让学生讨论交流)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文章的感情脉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无法排遣苦闷因而去寻找感情寄托,所以才夜游荷塘寻找宁静,在荷塘中他获得了片刻的安宁,但当他回到家门有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但是仅有的片刻安宁已经让这颗压抑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的释放,达到了无我两忘的空灵。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赏析那令作者心灵暂或宁静的月色荷塘。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 整体感知课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

②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③.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1.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提问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迁移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感知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美

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美图,并用诗般的语言导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同学们当你看到那满塘荷花,满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呢?????那么,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2. 作者及写作背景

3. 出示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

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

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

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

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 ……此处隐藏40029个字……脱→不宁静塘上月色(朦胧柔和)

本节课教者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共同探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讨论和讲练教给正对散文赏析“临渊羡鱼”的学生“退而结网”的方法。只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情的过程中,教者很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使学生在把握感情时略有些牵强。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⒉能力目标:

⑴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⑵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领会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

⒊德育目标: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⒋美育目标:感受散文的画面美、情调美、语言美及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理解散文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⑵体味散文的比喻、叠字、通感、恰当的动词的运用。

三、学法指导:

⑴朗读——字词的形、义——句意

⑵结构层次——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⑶背诵

四、活动设计:

⑴借助多媒体,展现散文所描绘的画面,直观感受散文的意境。

⑵探讨、理解、评析文中的语句含义,理清结构层次,体味散文的意境,把

握散文的写作特点。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㈠明确目标:

⒈了解写作背景。

⒉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理解主要内容。

⒊理清结构层次,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㈡整体感知:

⒈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现代文学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散文作家创造了现代白话散文的

繁荣景象:“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朱自清《背影·序》)朱自清以文字的优美、风格的清丽隽永而著名于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散文创作,更以善于描写,在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诗画交融把白话散文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美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的:

揭示课题:《荷塘月色》

⒉听录音,观看课文意境画,直观感受《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㈢重点、难点内容的探讨与研习的:

⒈初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的(CAI显示)

⑴给后面加点的'字注音:蓊()脉脉()血脉()

独处()袅娜()()薄薄的()

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带上门出去。()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⒉结合脚注,理解《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句子的大意。

⒊理清结构层次:学生研究完成下面的练习的(CAI显示)

①散文中点明时间的句子有()。点明地点的句子有()。

②散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独游荷塘的()。

③第2自然段勾勒荷塘的()。

④描写作者小路漫步时的()。

⑤第4自然段从静态、动态两方面描绘了()下的()景色。

⑥第5自然段虚实结合描绘了()上的()。

⑦第6自然段描写了(),重点写了()。

⑧最后几个自然段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表现作者()。⑨综上所述,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怎样分?各部分的主要大意是什么?

㈣布置作业:

⒈朗读背诵第4——6自然段。⒉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荷塘月色》的重点语句、段落,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㈠明确目标:

⒈理解《荷塘月色》的重点语句,体会其思想感情,培养、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⒉探讨散文中的修辞的运用,把握《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体味散文所描绘的意境,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㈡重点、难点内容的探讨与研习的:

⒈背诵第4——6自然段。

⒉探讨、研究、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学生研究、讨论、完成下面练习的)(CAI显示)

⑴文中描写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有:Ⅰ,Ⅱ

Ⅲ,Ⅳ。

⑵体会下面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

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平常的自己”是指。“另一个世界”是指。

③“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是指。“什么都可以不想”是指。“自由的人”是指。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⒊探讨、研究、分析散文中的修辞的运用,把握《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体味散文所描绘的意境:

⑴分析、理解文中的比喻句:

1完成课后第二题。

②比较“通感”与“一般比喻”:重点分析文中的两处“通感”,说说“通感”与“一般比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通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苦笑一下、嗓音甜亮、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其心理学基础为“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是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契机是事物之间的共性或特定的主观情感。运用通感可以化实为虚,也可以化虚为实。

⑵找出散文中的叠词并体会其作用:传神地描摹景象,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⑶体会下面加点词的作用和表现力: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有的意义,是人为之,含有作者。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有之意,准确地写出了月光的特点,显示了月光之美。

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是地升起,显示出雾的状态,突出雾的和。

⑷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①在中寄托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恰当运用、等修辞手法。

③恰当选用、。

⑸朗读课文,体味散文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㈣布置作业:⒈完成课后第二、三题。⒉仿照这种学习的方法阅读其他散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