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15 07:17:06
《桥》教学反思[荐]

《桥》教学反思[荐]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桥》教学反思1

以前很排斥上公开课,觉得把自己摆在台面上,供别人评议,很不自在,所以每次抛头露面的事,我都退避三舍。后来,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成长速度缓慢,教材解读、课堂操控能力呈原地踏步的趋势,终于意识到公开课的重要,也喜欢上了公开课。虽然每次讲课前还会绞尽脑汁、惶惶终日,但每次反思总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课堂上把控力增强了,状态变好了,教学设计有自己的想法了,能做到“一课一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兼顾了。

学校最近举行“语文主题学习”展示活动,经过备课,我今天完成了《桥》这一课的教学,总的来说比较成功,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开课伊始,我抓住课后提示语:

“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暴雨和洪水的描写”将课堂焦点迅速集中到了“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的呢?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一具有语文意识的教学内容上来,通过描写暴雨和洪水的句子,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中,我以读为主,通过学生个性化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简短有力、拟人、比喻、反讽这些修辞手法,过程处理得当。

二、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我以生为本组织教学

以“这样肆虐的洪水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形象?”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与文本充分对话。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回答,导致学生回答的顺序比较杂乱,虽然他们每次回答的很精彩,但是我没有足够的课堂把控力,没有很好的进行引导,起到引领着的作用,比如在学生说到老汉对待小伙子的两个场景时,我应该恰当介入,引导学生抓住洪水的变化:老汉揪出小伙子时,洪水已肆虐到什么程度?当洪水没胸深时,老汉又是怎样做的?从老汉的一“揪”一“推”中,让这个人物更丰满起来,感受老汉平凡中的.不平凡。在最后升华主题时,学生点到了课题“桥”的两层含义,这时老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桥”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更能体会老汉人格的伟大,做法的可贵。

三、主题链接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小小说的写作方法:

语言简短、环境烘托、结尾巧妙,从而与主题丛书《交接》进行语用点链接,遗憾的是未将写法提炼在副板书上,只是一语带过。学生主题学习时间太短,后期还需要进一步精简课堂容量。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一堂课结束了,但反思永无止境。

《桥》教学反思2

前一天下午三点,接到电话第二天要去xx镇小上一堂课,三位老师,同课异构,课文题目是五年级下册《桥》,有点慌。时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接到电话我还慢条斯理的请假,安排好课,放学回家还像客人一样去吃了晚饭,吃了饭我还到菜地田野逛了一圈。我自己都觉得悠闲。可是关键的原因还是,文本太难处理。

回来的晚上,我一直在看各种设计,一节课,第一课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分配这四十分钟。课文重难点很清楚,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特点和感悟老汉的形象。我想让设计出彩,正是这样的念头,让我忽略了很多东西,甩掉了环境的铺垫,直接切入主题。因为我不知道第二年考量我的不是设计的出彩,而是表现的沉稳。设计可以很朴实,但是老师的素质要体现出来,要达到他们拿得出去的标准。正是这种方向的偏离,我看到了自己最大的弊病。

第一,平时上课对自己语文课堂的语言要求不高。口头语较多,这一点,在你不自信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明显。特别是在这样心里没底的情况下,紧张会让你的'许多小毛病都钻出来。我不得不说,这一次真的挺紧张,因为在前一天11点多,我还在斟酌文本的取舍。课件的制作已经被我撇到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因为准备得不够,所以不自信。

第二,课文内容的选择上,很冒险。作为第一课时,我要在前15分钟处理好字词、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十五分钟重点品读老汉的形象,最后10分钟根据品读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而一个小练笔。上完后我自己也觉得环境的烘托没有读,学生很难走进老汉,感受他的形象。可是当我觉得太多人回去选择前面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下说语言特点的时候,我就想当然的把它撇掉了。真当是舍本逐末啊!幸好这是我自己上完课之后就后知后觉的。

第三,板书,还要再练。一手好字,可以让一个语文老师提高许多分。可我,态度认真点,写的好点,态度不认真就随便了。以前教高中真好,可以带点草或有自己的特色,可是到了小学,要写一首漂亮而有特色的正楷字,我还要练上三年吧!

所有的反思都回到了语文老师最初应该努力的方向,漂亮的朗读,漂亮的板书,还有漂亮的设计。我要做的还有好多。

《桥》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 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在深入解读文本后,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成功之处

1.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2.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特别是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段,老汉的每个举动”,感受

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 所以本节课激起了学生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三.教学不足

1、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2、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时间太多,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桥》教学反思4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 ……此处隐藏8253个字……体会洪水的可怕和凶猛。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有特色,用非常简短的字句去表达复杂的内容,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雨大洪水大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进一步去体会雨大和洪水的凶猛,从而体会当时形势的危急,瞬间,就会夺走人们的生命!

然后,教师引导孩子们去认识老汉。同样,老师也出示了一组写老汉语言动作的句子,引导着学生去一一体会。这里的引导老师非常细致,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他们基本上都领悟到了老汉是一个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英雄。孩子们的朗读也非常到位。但是我觉得既然老师在开课之初出示了写老汉的一组词,这里有没有必要再提出来呢?不然,最初的'出示对教学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教师带着孩子们学习了课文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揭示老汉与小伙子关系的那三个自然段。结尾共有三个自然段,但是每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单独成段。言简意赅,意犹未尽啊!这里老师是不是要指导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所弥漫的这种悲恸色彩!这里无须过多的讲解,但是要反复地朗读,低沉、缓缓地朗读。我觉得老师在教学这个部分的时候显得仓促,用时不够!既然这里意犹未尽,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课文呢?

老师的结束语非常精彩,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

我认为在教学环节中还缺少一个内容,那就是课文是以《桥》为题的,教学中应该带着学生去理解为什么以“桥”为题。如果只简单带着学生分析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学还显得不够完整。

总的来说,孙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思路清晰,这堂课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听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桥》教学反思17

《桥》教学反思《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成功之处: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学生从“像泼”“像倒”两个短句体会出不仅描写雨水之大,还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铺垫。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可以看出山洪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洪水凶猛可憎,像魔鬼一样向人们逼近,让学生感悟险情并明确:险情越险,为后文渲染的气氛越浓。接着我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感受其高大的形象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习,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以读促思,让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情感。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紧,没有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读说写结合。以后我会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把每个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

《桥》教学反思18

本课的优点和成绩: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各种桥梁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桥梁的外型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桥梁的美有了一定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对桥梁的不同材质有了一定的分类能力,对桥梁的创造有了由衷赞美的能力,对桥梁建造的劳动者产生了敬佩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萌发了自豪之感。课堂上通过图片、资料的收集汇报,小组的合作探究,课件的展示与互动等环节的学习,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主导了课堂。对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由陌生 了解 熟悉 喜欢,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和提升,充分融入各种桥梁之中,被它们背后的故事所吸引,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气氛越来越浓烈。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积累,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不足和改进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赵州桥的讨论环节中,学生抓设计特点的精妙之处讨论不够。是因为孩子们大多数重视了对赵州桥的技术性和实用性进行讨论和比较,没有深层次的利用搜集的资料对赵州桥的艺术性进行讨论,更没有把石雕艺术的美和精妙之处讨论、概况出来。缺少石雕艺术的鉴赏能力,是这个环节存在的一点点小遗憾。其次,在互动闯关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和构思来表达出广济桥的样子不准确。孩子们的思考、表达和想象不丰富、不完整,这样凸显出了这道题的设计相对比较难一些,特别是对中、低层次的学生只看文字不能理解古汉语的表达方式,没有说出风雨亭与风雨亭之间是由多个拱桥相连的这一个表述。其实,这道题我的设计还是很有趣的,是让学生在体会古代民谣的之时感受古桥的精妙之处,借诗入实,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我的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之间有了一点小出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完美的统一,教学中存在了这个不完美之处。虽然我把中国的诗词运用到赵州桥的美中,可我还有一些困惑,不知这种设计是生搬硬套、还是润物细无声、还是循序渐进,我把祖国的诗词文化和桥的韵味之美结合在一起。虽然有些小毛病,但是我的`内心是温暖的,因为中国的各种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我已经适时的传递给了孩子们。

因此,我的教学改进措施是,在赵州桥的讨论环中,我要适时点播、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赵州桥的设计,并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进行合作探究赵州桥的艺术之美。在闯关环节中,我及时点播,降低古汉语的文字难度,在简单通俗的讲解之后再让学生思考,及时鼓励,改变个别互动方式。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

通过本课的设计与实践,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断进步,在教学中学习,在研究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中成长,让我受益匪浅。

《桥》教学反思19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

课文上完,自己还有些遗憾,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首先是结尾写法的好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指导的作用,其次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桥》教学反思[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