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2 11:41:06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愁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乡愁教学反思1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由于是抒情诗,因此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我希望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到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利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没有变,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赏析,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到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以后去摸索,去研究。

乡愁教学反思2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因此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善。

乡愁教学反思3

每次上完一节公开课,心中总有波澜荡起,那些遗憾总在心头跳跃。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这节课上,我采用“听读、朗读、品读、仿写”四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三就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仿写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写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重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真切的体验。

有了前两课诗歌学习的铺垫,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的热情很高,但“热闹”的课堂结束了,孩子们的诗歌学习真的提升了吗?我不禁反思自己,通过静心梳理,归纳问题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课堂实际还是“老套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

“活动探究”单元,那我们的重心就是引导学生去读诗、品诗,而我则喧宾夺主的忽视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作者简介也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出示。

课堂角色“狭隘化”。品析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导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给出来的。在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时,评价语言缺少感染力,没有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再者,填空式的提问,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评价都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每一句评价语都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掷地有声,而不是无病呻吟。

乡愁教学反思4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作为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首诗,其内容是过于简单了,但其思想性和引导性比较强。因为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诗歌鉴赏,而这类型的试题要从读诗开始,这样的一首诗做了很好的搭桥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学是从《乡愁》改编的歌曲开始的,因为是下午的`课,再加上这首歌的感情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因此整体课的教学气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时候,我以诗歌朗诵作为开头,学生通过听别人朗诵,然后再自我练习,全班展示。一班的学生好表现,而且能很好地调动情绪,因此他们朗读的时候效果很好。几个学生很快 ……此处隐藏6358个字……略讲,要多读。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一定会吸取各位老师们的精髓,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乡愁教学反思13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也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乡愁教学反思14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首先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第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大家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乡愁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之间长长的爱情,爱矮的坟墓代表的是我与母亲凄凄的.别情,而浅浅的海峡却阻隔不了作者对大陆深深的思念。

本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扩充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我在授课时,把作者的简介和诗歌示范朗读都使用了多媒体,图片、文字、音乐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首先是可以使学生增多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到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习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课外延伸部分,学生的即兴造句,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在如今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推动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能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乡愁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