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来。读着语言文字,有一股北方特有的民风民情迎面扑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走进语言文字,走进姥姥的剪纸艺术世界,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建立起姥姥的人物形象,并通过用心品读语言文字,在鉴赏中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对文中具有浓浓的北方风情的词句表达效果,有所感悟,并对习作语言表达有全新认识。由此,品读、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是如何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特点的,鉴赏作者充满情味的语言表达是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我尝试了从姥姥的“剪纸”入手,也花了较多课时,只为走进那片开阔的草地,和学生一起慢慢品味,发现情,体味美。
一、先体会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剪纸”这个题眼,自由阅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介绍了姥姥剪纸作品。
1.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3.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4.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以及: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这些作品以什么居多?为什么?
姥姥为什么会剪这么多牛和兔?(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总是缠着奶奶剪更多的牛和兔。)
可见我非常喜欢姥姥的剪纸。姥姥的剪纸作品究竟有什么魔力,使我总是缠着姥姥剪这么多牛和兔?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见,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姥姥的剪纸除了“我”很喜欢,还有其他人喜欢吗?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 “开口求剪纸的人乐颠颠地走了。”
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深感剪纸之难,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
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再加上《卖油翁》、《庖丁解牛》等故事的补充,更增加了学生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理解。学生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
二、体味姥姥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姥姥的剪纸》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剪纸”这个题眼,自由阅读全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介绍了姥姥剪纸作品,体味姥姥和我浓浓的祖孙情。
1.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2.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3.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4.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以及: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想象,也许姥姥还给我剪了哪些关于小兔子和老牛的作品?这些作品图案有什么特点?(以牛和兔子居多。)
姥姥为什么会剪这么多牛和兔的作品?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总是缠着奶奶剪更多的牛和兔。)
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各有什么特点?(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从这些作品中,你感觉到了什么吗?(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感觉到了姥姥和我之间甜蜜、温馨、依恋的情感。)
甚至连“喜鹊登枝”这幅作品,也是我故意刁难姥姥,姥姥顺着我剪出来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我故意刁难姥姥,可姥姥仍然剪得形象至极。”这个生动例子。找找这些文字中是否也藏着姥姥对“我”的喜爱,“我”对姥姥的依恋。引读学生交流4-5自然段;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姥姥剪出了一张无可挑剔的作品,我却还要耍赖。面对我的顽皮捣蛋,姥姥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大家对姥姥说的‘按冒了’是怎么体会的呢?“‘冒’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突出,向外涌出。” “‘冒’可以组词‘冒烟’。”
“《泉城》一课描写趵突泉时候描写到‘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噜咕噜’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这里的‘冒’和‘冒烟’的‘冒’,联系生活实际,我们都很容易想象出来是怎样一副情景,你们说这里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呢?”
“因为我太用力了,那么使劲按,使姥姥感觉眼珠儿都要蹦出来了。” “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姥姥”
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 ……此处隐藏9938个字……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3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剪纸”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带领学生随着“姥姥的剪纸”走进课文,然后一步步走近姥姥,去细细体会姥姥对“我”那浓浓的爱和“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课之初,我先点到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再通过剪纸认识了“我”的姥姥。接下来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手艺高超”等等,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内容。下来我以学生为出发点,让他们欣赏了几幅剪纸作品,先在头脑中稳固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这一点,再引出“我”一直魂牵梦绕、不能忘怀的一句话,学生立即找出来是课文最后一句。接下来我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先指导学生在读中初步体会“清清爽爽”和“有声有色”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姥姥“手艺高超”的句子,通过作者具体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以及“我”用双手捂住姥姥的眼睛让姥姥剪纸这件事,学生不由得深深感叹:“姥姥的剪纸真的是手艺高超啊!”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姥姥剪纸手艺高超的原因——熟能生巧。
这一重点学生比较容易就掌握了,接下来的难点便是引导他们体会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情是文章要表达的重点,剪纸是桥梁、是纽带,把“我”和姥姥牢牢地连在一起。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姥姥怕我出危险,是用“剪纸”这一方法来对我进行束缚的,再让他们分别找到姥姥给“我”剪的最多的那些剪纸作品,细细体会每幅剪纸所蕴含的姥姥对“我”的爱。其中“牛望兔”这幅剪纸是重点,寄托了姥姥对“我”深深的牵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我让他们想着前文姥姥和“我”之间相处时的种种,同时又让他们联系自己来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于是,他们被身处两地的祖孙俩之间的感情打动了,走进了文中和作者一样深深地思念起了家乡的姥姥!在这时,我适时地出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并配以音乐进行朗诵,那字里行间露出的爱与悲痛瞬间感染了学生,好多学生流下了眼泪,那是同作者一起表达对姥姥的爱啊!接下来我再一次让他们读了文中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一句,并让他们写出此时自己心中的感受,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爱与牵挂中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然后我对课堂做了简要总结,以“感恩的心”教育学生珍惜身边的人、感谢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姥姥的剪纸——我心中永远的回忆”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4《姥姥的剪纸》一课,我把重点和难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学课文前,通过学生回忆自己跟姥姥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质疑问答,以学定教。如此一来,带着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走进课文。本文并不是单纯写姥姥的剪纸,而是透过写剪纸来诠释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朗读,结合关键词句谈体会,感受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感受那么多人喜欢姥姥的剪纸,称赞姥姥的剪纸,作者当时内心的自豪与骄傲,体会姥姥剪纸为什么那么“神”。然后在作者“刁难”姥姥的那一部分,我出示了“喜鹊登枝”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考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更加佩服。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围绕剪纸,让学生把7—12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牛兔图”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并为剪纸起名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剪纸的内容。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并进行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姥姥,也要剪纸,还会剪什么内容的牛兔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明白到,无论怎么剪,无论老牛和小兔的形象怎么改变——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这样顺其自然,学生就会明白牛代表什么,兔代表什么,这牛兔图的剪纸代表的是作者和姥姥生活场景的再现。
最后一幅剪纸,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所以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读,很多孩子有感而发,甚至有的眼含泪花。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15《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